写在前面
本文来自我们基金会论坛的同事。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了解中国基金会的整体发展现状和趋势,但是查找相关资料时发现鲜有比较全面的与此相关的文献或研究。于是,本文整理者从收集到的各类报告、文章等入手,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从“数据”“历史”“发展特点”“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梳理,形成此文。跟同事分享时,大家觉得有一定的阅读价值,所以也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基金会提供一点帮助。
本文有些地方基本全部引用了行业前辈、专家的观点,对此表示感谢;而其中有部分自己的思考非常稚嫩,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文中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基金会绿皮书(2017)》。
一、中国基金会发展的现状
(一)数据
截止2018年6月27日,我国基金会总数达6604家(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民间性、社会性较强的基金会已经超过总数量的三分之二。(数据截止日期: 2018年6月27日;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数据中心)
1.地域分布
我国基金会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的基金会数量相对较少。
我国基金会数量地域分布
全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共有31个省级行政区,基金会数量最多的前五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广东省1013家、北京市828家、江苏省671家、浙江省609家、上海市459家,这五个省级行政区的基金会总数达3580家,占全国基金会总数的54.2%;有12个省级行政区的基金会数量没有超过100家,其中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基金会数量最少,分别为20家、37家、43家。(数据截止日期: 2018年6月27日;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数据中心)
2.业务领域
我国基金会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贫助困、特殊人群、医疗卫生及救灾等,关注教育的基金会数量为2788家,关注扶贫助困及三农、少数民族的基金会数量为1358家,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基金会数量为976家,关注医疗卫生的基金会数量为721家,关注安全救灾的基金会数量为492家。(数据截止日期: 2018年6月27日;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数据中心)
3.人员构成
1)理事会成员:全国基金会平均理事会成员数为11人,平均年龄为52岁。理事会女性占平均比为22%。
2)全职员工:全国基金会平均全职员工数为3.13人,26.01%的基金会无全职员工。其中,中国扶贫基金会全职员工数最多,有180名左右。
4.资产、收支
截止目前已有数据显示,2016年度,全国基金会净资产总量为1383.26亿元。其2016年度接受社会捐赠487.06亿元,投资收益31.72亿元,公益事业支出423.96亿元,所开展项目总数量达23768个。(数据截止日期: 2018年6月27日;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数据中心)
1)净资产
63.27%的基金会净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30.85%的基金会净资产在1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只有5.87%的基金会净资产在1亿元以上。净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会是分别是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63亿元、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44.4亿元、河仁慈善基金会35.25亿元。
2)总收入
全国基金会2015年平均总收入为1220万元,83.28%的基金会总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其中,捐赠收入是主要来源(66%),2016年度捐赠收入最多的基金会分别是中国癌症基金会42.9亿元,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15.89亿元,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11.54亿元。
3)公益支出
整体来看,全国基金会的年度总公益支出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87.93%),平均规模为817万元。2016年度公益支出最多的基金会分别是中国癌症基金会40.27亿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21.4亿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15.03亿元。
(二)特点
1.总体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跟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趋势一致,自改革开放尤其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全国基金会总数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的幅度每年都在加大。近10年来,基金会总数增长了4.4倍。其中,由企业(企业家)等社会人士发起设立的明显具有民间性、社会性特征的基金会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基金会数量历年增长情况
2.关注的业务领域基本与中国社会发展情况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尤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得到快速改善和发展,然而占据绝大部分国土面积的农村,其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明显滞后,与此相关的是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得到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关注也欠缺,其生存发展能力脆弱,再加上灾害频发,使得社会问题并没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减少,相反,因为互联网媒体等技术不断进步,让人感觉社会问题似乎更加严重。所以这一时期诞生并发展的基金会因为天生使命所驱,其关注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医疗、扶贫助困和弱势人群等领域。
3.基金会数量地域分布不均
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差异非常明显,中东部地区得益于地理位置、政府法律政策及人们的开放意识等,经济发展状况优于西部偏远地区。基金会的诞生与财富及创新意识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其数量也跟地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基金会数量在地域分布上,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及江浙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基金会数量十分稀少。
4.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基金会人员构成上,决策机构理事会的平均人数远远高于执行机构工作人员的平均数,这种状况既与相关法规政策的引导有关,也与中国基金会本身先天设立动机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基金会只有决策机构而没有执行机构。当然,人员机构的不合理还在年龄、性别比例等方面有所体现。
5.资产规模偏小
尽管近四十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民众的财富也有所积累,但相对而言,财富的规模还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法律政策一开始就以管理和限制为出发点,所以中国基金会不管是个体还是整体,其资产规模依然偏小,超过半数的基金会净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而且从数据上看,较高资产的基金会很多都是公益性体现并不充分学校类的基金会。
除此之外,中国的基金会在资产分布、收入结构和公益支出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
二、中国基金会发展的五个阶段
新中国第一家基金会是成立于1981年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尽管其本身有着非常复杂的特点,也饱含争议,但它以从事与儿童少年教育有关的公益事业为目的,所以其也具备现代基金会的基本特征。
当然,在中国,具有基金会萌芽性质的组织形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和不乏有公益理念和社会责任的民族资产阶级就已经开始尝试借鉴西方基金会的运作形式,试图解决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如:
,以他父亲的名字设立“汉卿讲学基金”,设定基金宗旨,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东北大学毕业生出国深造和教师出国考察、进修等;
香港怡和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顾乾麟年轻时,继承父业在上海经营怡和公司有方,产业发达,业务兴旺,他以“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理念,1939年出资建立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叔频公奖学金”,制定奖学金宗旨,拟定奖学金评选标准,并对奖学金候选人进行核查,到1949年10年间,资助学生达1000多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战争赔款有关的、用于支持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基金,也都从不同的方面具备基金会的某些特征。
1949年,,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综合不同的观点,基金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1980年,空窗阶段
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社会的一切方面皆由政府包揽。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成立前并不发达的基金会几乎失去继续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这30年间,大陆基金会发展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阶段:1981年~1989年,混乱、无序阶段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基金会的发展也透露出一丝曙光。但是,这一时期的基金会事业由于无“章”可循而呈现出“鱼龙混杂、发展无序”的整体态势。当时成立的基金会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据1987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已经建立各种规模的基金会214个,其中全国性基金会33个,地方性的181个。各地还利用救灾扶贫款建立了一大批称为基金会的救灾扶贫基金会组织。,仅此类基金会已经达到6275个,其中乡镇政府设立的就有5888个。
第三阶段:1989年-2004年,清理、整顿阶段
因为前一阶段基金会发展实在是太乱,,法规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改革开放后基金会无章可循、无序发展的状况,但奉行的主要是控制和限制政策,“三重管理体制”“三步批准登记制度”等政策表明了政府对基金会性质及发展认识的偏差,加之随后对民间组织进行清理整顿和重新登记工作的开展,使得基金会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第四阶段:2004年-2016年,快速发展阶段
2004年,,该条例是中国基金会发展的转折点,其主要意义在于开放——第一次界定了非公募基金会的概念并鼓励其登记注册,同时,境外基金会也准入中国。
这一时期,明显具有民间性和社会性特征的非公募基金会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基金会数量达到2515家,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占比53.75%,首次超过公募基金会)。与此同时,基金会的形态也更加多元,境外境内、公募非公募、官办民办基金会等多种形态的基金会共同构建了复杂的中国基金会体系。
第五阶段:2016年至今,依法治理阶段
2016年,,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法规政策相继出台,与此前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等相关的基金会发展政策一起,初步构成支持促进基金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雏形。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采用各种手段加强了对基金会的日常监督管理。
三、中国基金会的发展趋势
(一)公益慈善
1.“99公益日”掀开互联网公益热潮,带动全民公益
2015年9月7日,腾讯公益联合全球数十家知名企业、上百个公益组织、中国最顶尖的创意机构、名人明星以及数亿网友一起,发起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99公益日”。通过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等创新手段,用轻松互动的形式,发动全国数亿热爱公益的网民通过小额现金捐赠,步数捐赠、声音捐赠等行为,以轻量、便捷、快乐的方式参与公益。至此,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诞生。
“公益+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公益的局限性,体现出新的特征,包括需求的个性化、大众小额捐赠剧增、公益主体业余化、公益项目/产品化、运营模式平台化、共享化、管理扁平化、治理去中心化。它构成了中国公益的新生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成为慈善组织与公众有效连结的载体,公众做公益的方式也更为多元、有趣,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善行者”等运动公益项目,通过运动为公益项目筹款、支持特定受益人;阿拉善SEE基金会的“一亿棵梭梭”项目等通过倡导绿色生活、工作等来实现线上支持公益。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中国的人口优势,“公益+互联网”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全民公益。
2.社会组织正以多种方式快速融入全球慈善版图,发挥积极作用
对中国来说,现代意义上的“走出去”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建设经验的走出去,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了发展智慧。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促进“”国际合作等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社会组织也开始尝试探索走出去,主动担当“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有学者总结:近年来,中国社会组织的身影在区域性和国际的平台上越来越活跃,它们以高端论坛、灾害救援、国际认证、国际颁奖等方式快速融入全球慈善版图。
3.慈善信托在《慈善法》的促进下,目前发展虽缓慢但未来潜力巨大
《慈善法》明确慈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确定设立慈善信托采用备案制,慈善组织或信托公司可以担任受托人,这给发展慈善信托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尽管如此,由于法律事实层面的许多问题未能明确,慈善信托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不少障碍,诸如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分别管理的相关规则、非货币财产设立信托的财产转移方式与公示方式、慈善信托委托人为多数人时的备案受阻等。慈善信托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尽管如此,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截止2017年底,共有24家信托公司和7家慈善组织成功备案了44单慈善信托产品,初始资金规模6.94亿元,合同金额规模7.89亿元,涉及教育、扶贫、儿童、扶老、环保等多个公益慈善领域,其中扶贫济困最受关注。
该报告表明慈善信托在多方面取得创新突破,一是慈善信托参与方式的创新,如“长安慈—民生001号慈善信托”首次实现由银行发动客户做慈善信托,并由银行作为慈善信托财务顾问的实践模式;二是慈善信托资产类型的创新,首单股权慈善信托、首单艺术品信托落地;三是家族慈善的创新;四是慈善信托慈善项目创新,如关注精准扶贫、绿色生态的主题;五是慈善信托运作模式的创新。
对于慈善信托的多样化实践探索,充分展示了慈善信托的发展活力。随着慈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公众的认知度将不断提高,业务模式将更加多元,相关理论研究和创新探索将持续深入。
4.支持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第三方力量正在形成
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支持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第三方力量也在形成与发展。有学者将那些“不是直接服务的公益慈善类组织”称为中间组织,这类组织对行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包括公益慈善信息平台型组织、培训和能力建设机构、专业评估机构、慈善联合及慈展会、慈善咨询和媒体、基金会论坛等等(程刚,2017)。
也有学者将实践中名称各异的为操作性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各种平台或机构统称为支持型社会组织,认为支持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当支持平台、部门桥梁及行业引领三种角色。总体来说,虽然支持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第三方力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但是它对于协助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工作的开展、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孵化培育社会组织以及引领社会组织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已经初步展现出来。(祝建兵,2016)
同时,各大高校建立的公益慈善研究组织也成为支持公益慈善行业的重要力量,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社会公益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公益管理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研究院等。它们发布的各类研究报告、非营利研究专著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在不断为公益慈善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基金会
1.数量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类型上更加多元
目前中国基金会数量只有不到7000家,大致相当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的水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富进一步壮大积累,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健全,公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基金会在数量上会不断突破,有相当可观的增长空间。其类型也会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从集中关注传统的社会问题到领域、类型更加多元,会逐渐涉及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以为项目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资助型基金会在数量上会越来越多,基金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分工会更加的清晰,各自在社会领域承担其自身最擅长的功能。
2.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更加追求专业、高效、透明
基金会作为推动社会创新的引擎,其拥有代表着先进理念和专业方法的资金等资源,因此,也会越来越重视将现代化的、优秀有效的管理和发展理念运用到基金会的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国,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基金会将充分借鉴、吸收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的现金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的创新和突破,使基金会运作更加专业、高效,管理方面越来越透明,接近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的本质特性。
3.传统、简单的资助到重视传授方法、技术到全方位系统的建设
我国基金会在过去3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操作方法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简单的资助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效率低下、效果有限等弊端逐渐显现,所以基金会开始反思并尝试改变,将重点放到如何帮助有需求的人群改进意识、提升技能、掌握方法,并在基础上,将资助视角触及到对受助对象有影响的人、机构或者系统上,全方位的推动改变。
4.重视变革创新、社会影响力
基金会在社会领域不断尝试、探索,逐渐回归到其本来的属性,所以新生代的基金会越来越更加重视对做事情的人或机构能力的提升,通过人或者机构促成社会的变革创新,进而最终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目前已经有很多基金会在社会创新、社会影响力投资等方面有比较成功的努力,以此产生的实际效果得到了公益慈善领域的广泛认可。未来,将会有一大批的基金会会重视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推动社会的变革,用创新的方式促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以上内容参考或引用了以下资料的部分观点,感谢各位专家学者!
1、基金会中心网: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
2、邓国胜,陶泽主编.基金会绿皮书(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杨团主编.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葛道顺,商玉生,杨团,马昕.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康晓光,冯利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6、李小云: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给世界带来什么?
7、邓国胜:中国基金会国际化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
8、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发布《2017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
9、金锦萍:慈善信托的规制之道——兼评《慈善信托管理办法》
10、基金会在“暗中观察”慈善信托什么?
11、今天,由基金会推动成立的西湖大学获批设立!
12、【报告发布】2016年以来,中国基金会两极分化愈加明显
13、祝建兵.中国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研究c[J].南京师范大学.2016.
14、徐永光:做社会创新发动机——基金会的价值风向标
15、陶传进,刘忠祥编著.基金会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16、免费午餐项目:
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mfwc/
17、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 公域合力管理咨询.非公募基金会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2013.
18、蓝色行动:
http://www.onefoundation.cn/lansexingdong/
19、中国社会组织公告服务平台:http://www.chinanpo.gov.cn/index.html
20、NPO信息导航:http://hao.npi.org.cn/org
近期活动
湖南峰会:一隅千里,一起聊聊“发展中基金会的鸿鹄志”!
!
排版 | 裔超
关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原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英文名称China Foundation Forum,以下简称基金会论坛,CFF)是2008年在相关政府部门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和有志于追求机构卓越、行业发展的基金会自愿发起的行业平台。。基金会论坛坚持开放共享、追求卓越,旨在加强中国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中国基金会和公益行业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金会论坛现已成为公益行业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