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业一直备受关注,,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与同业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信托公司如何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发布,其中多项举措将对规模达百万亿元的资管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就信托行业而言,,对信托行业打破刚兑、限制嵌套、提高合格投资门槛等诸多规定产生影响。
《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是,,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从遵循的基本原则看,就是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同时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
其中,打破刚兑和净值化管理的规定对于信托公司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明确了管理人仅承担尽职管理责任,降低其为违约产品兜底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股东背景较弱、优质项目资源匮乏的信托公司来说,产品吸引力或将下降,募集工作的难度可能将进一步加大。
以上规定在实际落实中可能会面临两个难点。
一是如何判定信托公司已达到尽职要求,对此,信托业协会已在推进相配套的《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尽职指引》,预计出台后将会成为界定信托公司是否免责的纲领性文件,但具体条款的可操作性还需要待其落地后进一步观察。
二是如何对信托产品净值化,由于信托计划目前较多为非标债权融资类产品,大部分采用固定利率作为产品的预期收益,《指导意见》施行后,如何利用净值准确地反映非标债权产品每日的公允价值将是一大挑战。
《指导意见》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
当务之急是,信托机构要运用好过渡期的安排,化压力为动力,尽快改善资产质量、优化产品设计、升级产品模式。
一是加快风险项目的处置,力争在过渡期内消化历史包袱,从而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挑战。
二是走基金化的道路,避免单一项目带来的过度集中风险。
三是在处理风险项目时,探索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尝试不全额兑付预期收益、仅兑付本金不兑付预期收益以及不全额兑付本金等技术路线,逐步打破发生风险时本息全部刚性兑付的陈规。
关于中期规划,信托机构应充分发挥特有的综合金融功能优势,重塑业务结构、再造业务模式。
,信托公司亟待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合适的业务发展模式。对于规模较大、具有较强资源优势的信托公司来说,可以选择由传统债权贷款业务向资产证券化方向转型;对于中小型信托公司来说,可以深耕本地市场,集中力量专攻某一行业领域,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此外,家族信托、财富管理等领域也是信托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章源于网络内容编辑 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免责声明:转载上述内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