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资本闻风而动。险资嗅到资本市场回暖的气息,开始加大“扫货”力度。自2023年以来,先有阳光人寿举牌首程控股,后有“太保系”举牌光大环境H股。时至今日,长城人寿也加入举牌之列,在6月初先后举牌浙江交科、中原高速。
6月2日晚,浙江交科、中原高速两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长城人寿持股比例超5%,这意味着其已触发举牌线。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长城人寿便一路增持上述两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长城人寿持有浙江交科、中原高速的股数分别为1.31亿股以及1.12亿股。
两家上市公司之外,长城人寿持股比例超5%的上市公司还包括金融街。此外,无锡银行也在长城人寿的A股版图之中。
长城人寿不断“扫货”的背后与资本市场回暖相关。春江水暖鸭先知,在长城人寿之前,阳光人寿以及“太保系”早已加入举牌上市公司之列。
据浙江交科公告,在6月1日,长城人寿增持浙江交科252万股,增持比例为0.0970%。增持完成后,长城人寿持股该上市公司的股数将增至1.3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289%。
据中原高速公告称,6月2日,长城人寿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该公司股份802.9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36%。此次增持完成后,长城人寿持有中原高速股数将增至1.1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触发举牌。
自今年1月以来,长城人寿便开启增持中原高速之路,连续4个月分别买入上市公司965.85万股、2039.77万股、1639.67万股以及1504.99万股,叠加上述增持,也就是说,长城人寿已耗资2.24亿元5次增持中原高速。
时至今日,长城人寿持股中原高速股数达1.12亿股,若按照中原高速6月2日收盘价3.64元/股计算,长城人寿持仓市值达4.09亿元,显然已高于先前长城人寿数次增持所花费的2.24亿元。
如出一辙的是,自1月20日以来,浙江交科股价不断上扬之时,自2月以来,长城人寿便开始增持浙江交科,直至今年3月末,其共耗资3.89亿元坐上公司第三大股东之位,持股数量为6398.6万股。随后长城人寿又频频增持浙江交科,叠加最新一次增持,5次增持已累计花费5.65亿元。
然而,若按照6月1日浙江交科股价4.09元/股,长城人寿当前持股市值约为5.37亿元,这也意味是长城人寿已出现浮亏。
比如中原高速今年内累计涨幅达25%,与2020年以来公司股价连续三年下滑形成鲜明对比;浙江交科亦然,公司年内股价累计涨幅超15%,而前三年公司股价起起伏伏,2020股价跌去9.58%后,2021年涨幅为10%,2022年再度跌幅近3%。
细观这两家上市公司,均属于基建行业。而险资具备的长期性、规模大等特征恰好与基建类投资的特点相契合。
以中原高速为例,虽公司2022年全年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超八成至1.4亿元,但今年一季度公司业绩迎来“开门红”,彼时中原高速归属净利润达3.86亿元,同比暴增173.46%。
公司一季度营收也同比增长28.76%至1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务以及建造服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呈增长之势,分别为26.71%、77.35%以及103.16%。
反观浙江交科虽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但今年一季度公司新增订单金额同比增长92.6%;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在建项目合同总额为1768.57亿元。
业绩代表过去,未来才是关键。中信证券曾表示,我们预计未来三年随着浙江省和大股东基建发力加码,浙江交科收入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利润率具备提升空间。
两者渊源颇深,早在2018年末,长城人寿-自有资金新进成为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之中,持股数量为2549.5万股;直至2020年二季度末,长城人寿-自有资金持有金融街股数达1.44亿股,长城人寿-分红-个人分红也现身公司第九大股东,其买入金融街1894.74万股后,同年三季度增持至2394.74万股,时隔三年后,长城人寿持股金融街的股数合计为1.68亿股,持股比例为5.63%。
长城人寿除手握三家持股5%的上市公司外,无锡银行的股东阵容之中也浮现长城人寿的身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长城人寿也持股无锡银行8900万股,持股比例为4.14%。
“财大气粗”的险企在A股以及H股四处“围猎”,向来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打响第一枪的阳光人寿,1月底,该险企认购首程控股配售股份2.53亿股,与公司的一致行动人阳光财险合并持有上市公司4.56亿股,占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05%,成功举牌。
相对于太保从二级市场增持,中国人寿则是通过定增万达信息(维权)巩固控股权。
2023年1月,中国人寿通过定增的方式掏出6亿元再度增持万达信息,此次交易完成后,国寿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由原来的18.17%增至20.32%。
在国寿的加持下,万达信息今年以来股价节节攀升,截至6月5日收盘,累计涨幅近71%。这也意味着,国寿的持仓市值较年初已“水涨船高”。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23年,在资本市场跌宕起伏之际,2021年、2022年险资举牌的情况略显冷清。2021年仅有国寿集团举牌中国华融H股,2022年仅有两例险企主动举牌,“太保系”掏出超10亿元举牌天齐锂业H股,太平人寿则“扫货”工商银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工商银行H股8300万股,涉及资金3.08亿港元。
而险资举牌的巅峰时刻则是在2015年,彼时险企“大杀四方”在这一年举牌近40次,也被贴上“野蛮人”的标签。
安邦保险最为活跃,2015年“安邦系”曾举牌万科A、金融街、同仁堂、金风科技等一众上市公司;刘益谦的国华人寿则大举进攻华鑫股份、新世界、东湖高新等上市公司;阳光人寿也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举牌混战,曾在2015年举牌承德露露、中青旅、凤竹纺织等上市公司。
不过,和2015年险企谋求控股权的野蛮举牌方式不同,如今险企更多的是投资上市公司以期获得比较好的财务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