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兆尹科技(下称公司)发布招股书,开启创业板IPO之路,在这之前,公司曾于2015-17年间于新三板挂牌。
兆尹科技成立于2007年,创始人尹留志和镇磊等主要管理团队成员也都是从公司创业开始一路走到IPO。而且他们都还有很多共同的标签:“80后”、“硕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
除此之外,创始人和主要管理团队成员的专业也均为数理统计或金融工程相关专业,与公司的银行投资管理IT解决方案业务对口。
而且尹留志和镇磊两位博士作为公司五位核心技术成员之二,也是公司许多发明专利的发明人。
截至目前,实控人尹留志合计持有公司30.4%的股份,何成弥、镇磊和卢鹏分别持有公司0.94%、1.81%和1.05%的股份。
公司IPO拟募集资金4.04亿,以发行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为25%计算,上市后公司市值将达到16亿多,核心团队都将至少实现一个小目标的身家。
不过,在2021年的增资以及2022年的一次股份转让中,公司估值基础均为28.5亿。
公司本次的主承销商和联席主承销商分别为国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两大证券公司为公司IPO保驾护航,却只为募资4个亿,且形成市值倒挂,这与那些动不动就超募的公司相比,算是一股清流了。
不过目前公司刚提交申报稿,还处于上市早期阶段,一切还未可知。下面我们先来对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一探究竟。
乍一看很厉害的样子,但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营收规模还较小,如2022年公司营收为4.9亿,同行业平均值为16.8亿,差距还挺大。
根据IDC报告,2021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589.3亿,行业整体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其中前20名和前10名厂商市占率分别为41.6%和31.3%。
第一名厂商市占率为5.9%,对应营收应为35亿,而2021年公司营收仅为4.4亿,显然公司不是这个层次的第一。
既然如此,公司这个排名第一的头衔是怎么来的呢?公司所在的细分领域到底有多细分呢?
而公司就是属于基础业务类中的金融市场业务的第一,也就是细分领域中的细分领域的第一,像不像套娃?
事实上,公司实现盈利才刚刚两年,这不是为了IPO能卖个好价钱嘛,硬是给自己找到一顶第一的帽子,不过这也是很多IPO企业的常规操作。
但作为投资者还是要擦亮眼睛仔细分辨的,这个时候你可能就需要市值风云APP来帮你了。
除了此次IPO报告期(2020-22年)数据,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期间曾公布2013-15年的财务数据,当时公司还处于营收刚刚破亿、扣非归母净利润还在亏损的状态。
20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16亿、4.44亿和4.93亿,CAGR为25%,增速还可以。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在2020年仅为7万,刚刚实现盈亏平衡,2021年和2022年才实现突破,分别为0.43亿和0.44亿。
在不赚钱时期,公司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融资获取,其中新三板挂牌期间募资8400万,2020年和2021年分别引进财务投资者募资1.5亿。
而公司利润在2021年实现突破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毛利润的增长,2021年和2022年毛利润分别较2020年增长了0.51亿和0.50亿。
而毛利润增长的同时,期间费用并没有明显的增长,2020-22年期间费用分别为1.12亿、1.27亿和1.20亿,因此公司净利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期间费用率的下降。
作为软件开发公司,公司员工主要就是程序员,人力成本也是其主要成本。
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1622名技术及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为93%。2020-22年,公司职工薪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70%、76%及78%。
同样的,三项期间费用的主要构成也都是职工薪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占比分别在60%、70%和95%左右。
可见,公司利润实现突破的来源主要是程序员们的人才规模效应呀。
公司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主要应用于银行的理财资管、投资银行、自营资金投资等相关领域,分别对应公司软件开发业务中的资管产品、投行产品和资金产品。
因此对应业务开始时间先后,目前软件开发业务中资管产品营收占比也是最大的,投行产品次之,资金产品最小。
根据客户类型划分,银行类金融客户是公司的主要客户,各年营收贡献均在80%以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占比较小。
而在每开拓一项新业务的时候,为了切入该市场,公司往往会以利润换市场。
例如,公司资管产品业务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客户的毛利率(17%-38%),一直是低于较为成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客户(37%-41%),且波动受单个项目影响较大而波动较大。
又例如,公司技术服务业务中技术咨询的毛利率波动较大且在2021年为负数,就是因为公司为开拓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在与部分客户首次合作中,为提高客户满意度人力成本投入较多,项目亏损导致的。
不过,当啃下了一块业务后,由于银行IT解决方案往往分为多期逐步开发,且在出现新的系统需求时会更倾向于在原有系统上进行升级改造,再基于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考虑,银行后续的开发需求往往还会与原系统服务商合作。
也就是说,公司目前已经经过了最艰难的发展阶段,能够用积累的客户资源和成熟业务的利润去开拓新业务,并将业务规模越做越大了。
因此公司各期末应收账款和存货金额均较高,占总资产的比例也较高,2020-22年合计占比分别为43%、40%和34%。
其中2020年和2022年,由于部分项目客户需求变化及部分新产品前期推广期间,公司对软件开发项目追加人员投入,合同预计发生亏损,导致公司分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119万和984万。
由于存货增加及应收项目的增加,2021年和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低于净利润,且差额越来越大。
其中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有144万,赚到的钱都只是账面利润,并不是真金白银。
公司拟募集资金4个亿,除了补充流动资金近1个亿之外,其它3个亿都是用于现有业务系统的升级重构,与其他软件开发企业的募投项目很类似。
目前公司的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仅为3000多万,主要为房屋建筑物、办公及电子设备和运输设备,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仅为200多万,主要为土地使用权和计算机软件。
显然募投项目的这3个亿,不是用来花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上的,而应该是用在软件开发的研发支出上的。
20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均在4000万左右,按照目前的规模,3个亿够公司花个7年左右,这么看来公司募资额也不算少了。
在开拓每一项新业务时,公司更多的是在以利润换市场,就算目前做到了细分领域第一,也仍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或许就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写照。